点击右上方“下载”可查看完整试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
1.下图所示的实验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A.
干冰升华
B.
CO2溶于水
C.
石油的蒸馏
D.
活性炭净水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石油的蒸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活性炭净水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氯化钾 B.石灰石、石灰水
C.合金、水银 D.稀有气体、氧气
【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解:A、冰水混合物、氯化钾,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都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B、石灰石、石灰水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合金属于混合物,水银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氧气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
3.环保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下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就地焚烧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B.使用脱硫煤可以减少酸雨
C.禁止使用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D.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以减少洗涤环节
【分析】A、焚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
B、根据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造成的进行解答;
C、根据合理施用化肥,可以减少水体污染进行解答;
D、根据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的木材进行解答.
【解答】解:A、焚烧生活垃圾,会污染空气,污染环境,错误;
B、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造成的,所以使用脱硫煤可以减少酸雨的产生,故正确;
C、合理施用化肥,可以减少水体污染,而不能禁止施用化肥,故错误;
D、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
故选:B.
【点评】保护环境,就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4.生活中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食盐 C.高锰酸钾 D.面粉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解: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量取液体
B.
加热液体
C.
滴加液体
D.
点酒精灯
【分析】A.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
B.根据给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的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点燃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应该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正确;
B、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防止沸腾溅出,大拇指不可握住试管夹的短柄,故选项错误;
C、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更不能靠到容器壁,故选项错误;
D、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胶头滴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以及量筒的读数方法和加热液体的方法.
6.“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因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闻名天下,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C.青蒿素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青蒿素中C、H、O三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
【分析】A、根据一个青蒿素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C、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则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青蒿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伏低身子逃出 D.淋湿衣服爬出
【分析】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上面先缺氧;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说明燃烧产生烟尘等物质,所以不能站立姿势跑出.
【解答】解: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既可以降低空气的温度,也可以防止烟尘进入呼吸道.正确;
B、成站立姿势跑出容易导致窒息.错误;
C、伏低身子逃出有利于防止因为缺氧而窒息.正确;
D、淋湿衣服爬出既可以降低温度,也可以防止因为缺氧而窒息.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分析在大火中逃生的方法.从实验可知,高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上面的地方最先缺氧,所以在大火中逃生时应该尽量低点,而不能站立姿势跑出,一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8.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生成的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说法错误.
B、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故说法错误.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此反应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故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碘几乎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汽油中
C.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都只能是一种
D.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HCl
【分析】A、溶液可以有颜色;B、根据碘的溶解性;C、溶质可以有多种;D、生理盐水中溶质是氯化钠.
【解答】解:A、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碘几乎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汽油中,故B正确;
C、溶质可以有多种,故C错;
D、生理盐水中溶质是氯化钠,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溶液的特点,溶质种类和溶解性.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电子数之和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小于核内质子数
D.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数一定不会改变
【分析】A、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B、根据单质的概念分析;
C、根据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就变成了离子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中微粒的变化来解答.
【解答】解:A、原子中,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原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故错误;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并不一定是单质,比如臭氧和氧气都是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是混合物;故错误.
C、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是阴离子,核外电子数小于核内质子数的粒子是阳离子,故正确;
D、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准确把握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单质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实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列反应书写正确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CH4+2O2CO2+2H2O
B.C+2CuO2Cu+CO2↑
C.H2+CuOCu+H2O
D.Zn+H2SO4═ZnSO4+H2
【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以及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进行分析即可.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解:A.盖饭一个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合题意;
B.该反应是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加热,不合题意;
C.该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D.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物中的气体化学式后面应添加气体符合,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置换反应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反应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还应注意化学方程式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12.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应用于拉制灯丝,有“光明使者”的美誉.我省蕴藏着丰富的钨矿资源冶炼金属钨常用到白钨矿石,其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钨酸钙中钨(W)的化合价为( )
A.﹣6 B.+4 C.+6 D.+7
【分析】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如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求CaWO4中钨元素(W)的化合价.
【解答】解:已知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CaWO4中钨元素(W)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
(+2)+x+4×(﹣2)=0,解得x=+6,故CaWO4中钨元素(W)的化合价是+6价.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掌握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
1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和盐酸反应会放热
B.铁钉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一天后观察到大量铁锈
C.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时,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更明显
D.向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红
【分析】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C、根据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进行分析判断.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镁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该反应会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钉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铁不易与氧气接触,一天后观察不到大量铁锈,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时,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更明显,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向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铁锈蚀的条件、合金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列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防腐﹣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金刚石硬度大
C.用镁制照明灯﹣镁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氖气充入霓虹灯﹣氖气通电时发出有颜色的光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常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故A正确;
B、金刚石用于刻划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最大,故B正确;
C、镁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可用镁制照明灯,故C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氖气稀有气体,所以可充入霓虹灯,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2的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N>M
B.两个反应生成H2的质量相等
C.金属的活泼性N>M
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分析】A、因为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相等;
B、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生成氢气的质量大小;
C、金属越活泼,与稀盐酸反应的时间越短;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金属的质量可以判断反应消耗的稀盐酸质量.
【解答】解:A、因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相等,M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N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所以相对原子质量N>M,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两个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不相等,M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因为M与稀盐酸反应需要的时间短,所以金属的活泼性是M>N,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因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相等,M、N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所以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不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图中信息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解答时要注意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的方面的信息,再结合相关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16.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所用试剂或方法 |
A |
除去铜粉中的锌粉 |
加硫酸亚铁溶液、过滤 |
B |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
加水溶解、过滤 |
C |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D |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
通入氧气、点燃 |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锌粉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铁,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铁,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